西方心理卫生思想的发端,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时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指出:医生有两件宝物,一件是语言,一件是药物,强调语言在心理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后来,古罗马盖仑、11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纳森、18世纪末俄国医生科尔萨科夫分别在著作中阐述了心理保健思想。
但是,人们仍然普遍缺乏应有的心理保健知识。对于心理严重障碍导致精神疾患的人缺少尊重,也缺少治疗办法。1908年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以他在精神病院里为期3年所见非人道现象写成一部名为《自觉之心》的著作,引起社会轰动,比尔斯也因此成为现代心理卫生活动的倡导者。1908年5月,比尔斯和同仁们在社会的支持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从此,心理卫生运动在美国本土展开,并迅速波及全球。
二战后,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临床上心理疾病、心身疾病日益增多,使心理卫生问题成为世界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卫生问题呼唤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卫生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应对。1948年在伦敦召开了国际心理健康代表大会,不久,“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宣告成立。
近年来,美国临床医生发现:超过半数的临床病人仅患有轻度的情绪焦虑和忧郁,并无任何躯体症状。经过心理治疗,绝大多数得到缓解,大大缩减了医药费支出。这使得一些临床心理学家把研究注意力从变态心理学和身心医学领域转向预防医学领域,其服务对象也相应地从疾病人群扩大到亚健康人群或健康人群,他们开始致力于人类促进和保持心身健康或防止心身健康水平下降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促使一门新兴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